W : 我觉得现代年轻人最需要读一些历史类,思想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文学作品相对其他作品来说是比较容易读,受众面广,也包括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但在我看来,要了解人性和社会,最好是历史与哲学类的著作。而且近二十年,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比较少了,尤其是国内的文学作品。
W : 中国人看国外作品,常常会感到缺少共鸣,甚至感到不知所云,或者隔靴搔痒。我认为这个问题和原著、译著、读者三个方面都有关系。没有土壤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某个国外作品如果要想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首先这个作品内容要能被中国读者所理解,要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或者是共同的某种体验。第二个方面是翻译技巧问题,是否尽量做到“信、达、雅”的标准;第三个方面是读者的理解和欣赏角度问题。
Z : 周八文艺一直致力于开发港城本土文化,最近我们以《守艺人》为标题在发掘港城本土文化的载体。您觉得港城本土文化的精髓要从哪些方面体现呢?
W : 我对周八文艺一直保持着关注。作为本土出现的文化传播机构,周八文艺凝聚了本土最为活跃的一群文艺工作者,为推动本土作家的创作兴趣,增强乡土文化对外的知名度,提高本土新秀作者的创作水平作出了贡献。最近它推出的《守艺人》我也看了几期。我觉得对港城本土文化的精髓不但包括民间手工艺、民间生产生活习俗,还要关注精神层面的的内容,比如:非物质文化、历史文献、馆藏文物、民俗文物、山歌宝卷,方言俚语等等。
与沙上文化研究会商讨地域文化工作。
Z : 您能从历史学角度给我们简单讲解一下,张家港的文化传承方面的一些知识么?
W : 张家港所在区域从行政上看,其西、南部地区在明清两代归属常州府江阴县和苏州府常熟县,成陆时间长,俗称“江南片”,历史文化悠久,居民群众的构成以土著农民为主;东、北部地区则属于新涨沙地,圩田区,俗称“沙上”,成陆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居民多为外来谋生的围田沙民。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心理素质与秉赋气质的民众群体;“江南片”的老百姓性格内秀;“沙上人”则更多一分豪爽。方言也分出澄东话、虞西话、新沙话和老沙话。从文化传承上讲,“江南片”的历史文化最深厚,“沙上片”的文化相对薄弱,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和精神的展现。总体而言,张家港的文化吸收了南北不同文化的因子,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