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泽奇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社会组织学研究
简历
1978.10-1981.07 湖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83.09-1986.07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史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6.09-1991.07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09-1994.07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4.07-1996.07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1996.12-1997.07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7.07-1998.09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2000.08-2000.11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论著目录
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考略 《中国农史》,第4 期 8-1-86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哲社版 1-1-87 万震《南州异物志》 《中国农史》第3 期 3-1-87 先秦植物文献评述 《大自然探索》第3 期 3-1-87 杨开道先生和他的农村社会学工作 《社会学研究》第5 期 5-1-87 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的历史地位 《古今农业》1988年第2 期 2-1-88 《笺记》补(合著) 《古典文献研究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农村社会学及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合著) 《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89 切实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改革的深入 《社会科学动态》第4 期 4-1-89 小城镇研究(合著) 《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89 杨开道(合著) 《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89 中国农村社会学十年:课题与观点(合著) 《社会学研究》第6 期 6-1-89 当代中国农民(合著) 《人与社会》第1--2期 2-1-90 当代中国农民研究综述(合著) 《社会科学动态》第7 期 7-1-90 湖北省科技兴农战略思路及对策研讨会主题述要 《湖北社科通讯》第5 期 5-1-90 农村科技示范与农村科技示范社区的实践与理论 调查报告(湖北) 1-1-90 农村科技兴农战略思路及对策研究 调查报告(湖北) 1-1-90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化研究 调查报告(湖北) 1-1-90 杨开道教授 《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3 期 3-1-90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概观(合著) 《社会学研究》第5 期 5-1-90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合著) 调查报告(湖北) 1-1-90 On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ASA Annaul Meeting Washington D.C. 8-11-90 中西古代农业传统的差异性与中国农村改革 中国农学会中青年农史学者论文报告会,保定 5-1-90 Rural Poverty and Improvement in China 第三十届国际社会学所国际会议,日本 1-1-91 Social Security Helps Farmers 《China Daily》Octobber 28th 1-1-91 马克思主义与发展社会学:对绝境的解释 《国外社会学》第6 期 1-1-91 农本论:历史教训、现实困境与农村发展 《农业考古》第1 期 1-1-91 农村婚嫁流动(合著) 《社会学研究》第3 期 3-1-91 农村贫困的社会学分析(合著) 调查报告,湖北 1-1-91 瓦罗《论农业》评述:兼论中西古代农业传统的差异性 《中国农史》第1 期 甘肃省金昌市钢门窗总厂调查 调查报告 1-1-92 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之现状与改善 《社会工作研究》第2 期 2-1-92 太平洋上的太阳旗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景实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1-92 中国农村贫困现实解释之偿试 《社会学研究》第5 期 5-1-92 邱泽奇 1-7-62 国有企业中的集体企业 调查报告,北京 10-1-92 东亚社会研究:绪言(译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93 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译作) 《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93 内发型发展论:以日本为例(译作) 《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致中和——论传统中国乡民的基本价值取向(译作) 《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93 白银公司氟化盐厂集体厂调查 调查报告 1-1-93 农村社会学在中国:1989-1992 《社会科学研究》第4 期 8-1-93 权威建设取向与大陆社会分化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第4 期 12-1-93 A Survey of State 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in One Flow line Workshop on Chinese Rural Industry Singapore 5-3-93 Disasters management in Rural Chian Interregional Seminar on Disaster Management 10-13-93 《行行重行行》一解 《读书》第2 期 2-1-94 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 《中国社会学年鉴1989--9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94 社会组织理论评述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1-94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社会学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学年鉴》1989—1993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A Historical Image of China's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 XVI, No.4 1-1-95 Appraisal Mission Technical Report of Peokple's Republic of WFP and IFAD, UN 代理、交换与寻租:边区城市集体企业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秋季卷 甘肃永靖教育调查 调查报告(甘肃) 10-1-95 国有企业中的集体企业──甘肃16家企业的调查 《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0-1-95 缓解批贫困:西部国有大企业的意义 《人民日报》1995年5 月4 日,第11版 评《身在黄金屋:在西藏的日子》 《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0-1-95 也说“可比与不可比” 《读书》第7 期 7-1-95 展示活生生的乡镇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第6 期 12-1-95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持续发展:以金昌为例 《社会科学研究》第4 期 城市集体企业个案调查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1-96 行行重行行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4--9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96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4--9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1-96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4--9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1-96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书评)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4--9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1-96 行行重行行(书评)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4—1995 2-1-96 制度安排与山林经营者理性,“杉木林连载产量下降研究” 英国与中国林科院主办 边区企业的发展历程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1-96 乡镇组织:河北省玉田县彩亭桥镇调查(统稿) 调查报告(河北) 5-1-96 建构与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9-1-96 Post-off Labors and SOE reform in China working paper, East Asian Institute, 新加坡大学 4-1-97 乡村民主与村镇关系 海峡两岸基层民主研讨会,哈佛 5-1-97 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 调查报告,北京 5-1-97 乡村选举与村镇组织关系 《两岸基层选举与政治社会变迁》,台北:月但出版社 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基础 “党国转型与民主发展”,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 在政府与厂商之间: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 《二十一世纪》4 月号 4-1-98 Xia-Gang and its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Reducing Labor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新加坡大学出版社 7-1-98 Unification or Fragmentation Harvard China Review,Summer
秦晖
秦晖(1953年1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92年起)、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1994年),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80年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
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对农民。农业与农村社区的研究)与广义农民学(农民国家、农业文明与传统社会及其演进、改革与现代化的研究)。他主持了一系列乡村调查,主编了《农民学丛书》首批六本。
主要著作:
1、《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199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2、《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合著),199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3、《天平集》,1997年,新华出版社。
4、《市场的昨天与今大: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1998年,广东教育出版社。
5、《耕耘者言:农民学文集》,199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
6、《江浙乡镇企业转制案例研究》,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
7、《学问中国》(合著),1998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他主编的《农民学丛书》除上述第一、二两书外,还包括: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肖正洪译,秦晖序。
J·S·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译,秦晖序。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户经济研究》。
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史》
秦晖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化中的农民群体研究",1992年他获得中国高校教师霍英东奖金。
近年来,秦晖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并提出了以“契约转换”为核心的转轨经济学理论。他既反对以“交易成本最小化”来解释改革的新制度学派观点,也反对以批判“货币主义陷阱”和“市场万能论”为特色的“后华盛顿共识”对中国改革的解释。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改革的“成功”和东欧改革的“失败”既不能归因于姓“社”姓“资”,也不能归于渐进、激进,更不能归因于以强权压制公共选择来减少“交易成本”。他主张区分改革前的两种“非市场经济”类型,即工业文明时代以最优化数理方法为基础的理性主义“科学计划”经济,和农业文明时代以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浪漫主义“命令经济”,以及区分改革前的两种社会体制,即保护-束缚功能对称的“和谐共同体”,和功能不对称的“不和谐共同体”。对改革的目的,无论是效率改进还是公平改进而言,脱离上述两种类型都是完全不同的问题。脱离“科学计划”要付出效率损失,而脱离“命令经济”无须付出此种损失。脱离“和谐共同体”的过程要实现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脱离“不和谐共同体”则只是一个放弃“负帕累托改进”的简单问题。但这种不同对改革进程的影响有时效性,因此中国与东欧转轨的成败还远不到下结论的时候,而改革模式的选择仍是个尖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对农村改革、国企改革、股份制和证券私有化等问题都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案例调查。他认为经济转轨的实质是契约转换,其核心问题是交易权利的公正分配而不是“交易成本”的减小,是公共领域的改革而不是私人领域的改革。这里不存在效率与公正的悖论,而从获得的公正走向交易的公正,还是从权家通赢走向赢家通吃,才是真正的选择所在。
有关论著:
1、《问题与主义:秦晖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年;2、《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五四新论》(合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9年;论文:近年来较重要的文章有:
1、《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2、《中国经济史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3、《公平竞争与社会主义:“桑巴特问题”引起的讨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4、《农民流动与经济要素配置优化》,《改革》,1996年第3期;5、《悄然的“土改”》,《改革》1996年第5期;6、《市场信号与“农民理性”》,《改革》,1996年第6期;7、《十字路口看乡企》(上)、(下),《改革》,1997年第6期,1998年第1辑连载;8、《“恰亚诺夫主义”:成就与质疑--评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香港),《中国书评》,1996年总第十期;9、《人民公社与传统共同体》(香港),《中国书评》,1998年总第13期;10、《拒绝“原始积累”》,《读书》,1998年第1期;11、《“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1994年第1期;12、《社会公正与中国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改革》,1998年第5期;13、《农民问题:什么“农民”?什么“问题”?》,《方法》,1998年第10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4、《关于价格--供给反应的经济史考察》,载周晓虹主编:《农村社会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5、《农民流动: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代的农村与农民》文集,1998年;16、《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代的农村与农民》文集,1998年;17、《土地·公平·效率:关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中国土地》1997年第1期。18、《危险的“第一级火箭”:论普鲁士-沙俄模式不能救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3年8月号;19、《淮橘为枳,出局者迷:评“有中国特色的”新左派》,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6年2月号;20、《“制度创新”还是制度复旧?--再问崔之元先生》,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6年8月号;21、《公社之迷-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22、〈宗族文化与个性解放:农村改革中的“宗族复兴”与历史上的“宗族之谜”〉,(日)〈中国研究月刊〉1995年8月号;23、〈身份制社会的特质:中国城乡关系中存在所谓“二元结构”吗?〉,(日),〈中国研究月刊〉1996年2月号;24、〈合作制与“传统集体主义”的二律背反〉,〈中国合作经济报〉1994年7月22日;25、〈公正至上论〉,〈东方〉1994年第6期;26、〈起点平等为何可能--二论公正至上〉,〈东方〉1995年第2期;27、〈公正、价值理性与反腐败--三论公正至上〉,〈东方〉1995年第6期;28、〈寓平等于自由之中〉,(香港)〈中国书评〉,1998年2月号;29、〈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载〈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30、〈“卖方缺位”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1998年第6期;31、《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冬季号;32、《获取的公正与交易的公正》,《读书》2000年第2期33、《中国改革:历史与经济的评价》,《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34、《不讲逻辑的“经济学”:关于公正问题的经济学论争》,《书屋》2000年第5期
韩茂莉
| 女
1955年4月出生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
| 《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大漠狂风--沙尘暴历史与现实思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主要论文:《唐宋之际扬州经济兴衰的地理背景》,《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7.1。
《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8.1。
《北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9.1。
《北宋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9.2。
《北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地开垦与黄河下游河患》,《人民黄河》,1990.1。
《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2。
《西夏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地理》第十辑。
《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4。
《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4。
《宋代河北的农业生产与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农史》1993.3。
《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宋代东南丘陵的农业开发》,《农业考古》,1993.3。
《论宋代东南地区围田》,《城市、区域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3.6。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时期农牧区域的变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研究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宋代陕西沿边地带的兵屯与土地开垦》──《西北史地》1993·3
《历史时期无定河流域的土地开发》,《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宋代江南地区水稻品种及其地理分布》──《古文献研究集林》,陕西师大出版社,1995·8
《宋代荆湖地区农业生产述论》──《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区域特征》──《地理研究》 1996·1
──Chine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ch.3 (1997)
《黄国璋》────《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地理学报》1998·6。
《辽代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中国农史》1998·4。
《辽代畜牧业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4。
《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9·3。
《简述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
《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文史》(中华书局,1999。)
《民居与四合院》───《中华文明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2。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中国农史》2000·3。
《2000年来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3。
《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 ·10。
《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北京大学学报》2001.5。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6。
《东阳市城市布局特征与文化内涵》,《城市问题》,2001.5。
《金代南京路人口与农业》,《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开放后的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合著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合著
《人文地理》,高教出版社,1999。合著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山西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合著
| | 主持国家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辽金农业地理研究(项目进行时间1994-1997年,1997年终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金农业地理与环境研究(项目进行时间1995-1998年,1998年终完成项目,并通过国家鉴定。)
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农业历史地理(项目进行时间1996-2000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金至清末西辽河流域农业与环境研究(项目进行时间2000-200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项目进行时间2001--2003年)。
山西省重点项目《山西历史地图集》历史农业地图的编绘工作(完成各历史时期农业地图10幅),山西地图出版社,2000年10月。
|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史学会理事。
| 惠富平
个人简历:
1982年至1989年先后在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宁夏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学习和工作。1992年10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0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贸学院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11月至2003年4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工作。2003年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近5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现主要从事农业史和生态环境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史、生态环境史、农史文献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课程:
1、中国科技史文献学
2、中国历史文献学
3、历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4、生态环境史
5、研究班讨论课
研究成果:
(一)著作
1、《中国农书概说》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9年10月
2、《史记与中国农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
3、《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年12月
(二)5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汉代麦作因素探讨》,《南京农业的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2、《三国时期西部农业开发述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7期。
3、《史记中的若干农学问题》,农业考古,2002年第10期。
4、《论司马迁的农业经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5辑,2002.11。
5、《20世纪中国农书研究综述》,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6、《清末民初兴农思想评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
7、《明清西部经营与农业开发简论》,古今农业,2003年第11期。
8、《西部地区与中华农业文明发祥》,农业考古,2003年第11期。
9、《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探索的几点认识》,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
10、《汉代西北农业区开拓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11、《再现远古及夏代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
承担的主要项目:
1、中国农业遗产信息数据库建设(科技部项目,2001年—2003年)
2、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中国农科院项目,2001年—2003年)
3、中国西部农业开发的历史思考(国家社科基金,主持,2000年—2003年)
4、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对中国农业产生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2003年—2005年)
5、清史?农业志(中宣部项目,2004年——2006年)
6、中国农业遗产选集?麦类作物卷(国务院古籍整理项目,主持,2003-2005)
联系方式:
E-mail: hfp1211@sina.com
Tel:025-84395215
Fax:025-84396771
黄国勤
黄国勤, 男,1962年10月生,江西省余江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图书馆分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南方分会理事长,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
|
|
|
| | 主要从事耕作制度、农业生态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兼任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主持完成(含正在完成)的国家级、省级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出版《中国耕作学》、《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工作回顾与展望》等著作1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篇。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2004年获“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胡泽学
胡泽学,男, 汉族,1964年8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87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1987年7月供职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现担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农具列和农业文化研究,博物馆陈列展览筹划等工作。
一、主要论著和论文:
(一)著作
1、《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夏亨廉、林正同主编,作者之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2、《中国犁文化》,独著,学苑出版社,2006年。
3、《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1-30卷)(李新主编,本人任编辑组副组长),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4、《三晋农耕文化》,独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5、《图说中国传统农具》主编,学苑出版社,2009年。
(二)主要论文
1、博物馆配合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古今农业》2002年第3期。
2、殖民地科学:日本在中国的农事科研活动,与曹幸穗合作,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发表,韩国首尔,2006年9月
3、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古今农业》2006年第4期。
4、浅析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传播路径,《古今农业》2007年第1期。
5、1700年-1860年间中国东北谷物与大豆的贸易”,( Christopher M. Isett 著 胡泽学 苏天旺 译),《古今农业》2007年第3期。
二、完成科研项目
1、《中国现存满铁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997-2001),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重大项目,项目编号:97@ZS002。项目主持人李新,本人是编辑组副组长。
2、《中国水生动物标本展》(2000),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3人。
3、《可爱中华保护环境展》(2000),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6人。
4、《微缩中国传统农具展》(2000),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4人。
5、《五彩贝螺展》(2001),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4人。
6、《中国现代农业科技陈列多媒体演示系统》(2001),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4人。
7、《中国农产品加工成就展》(2002),农业部项目,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10人。
8、《中国传统农具展》(2002),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第一主持人,课题组成员4人。
9、《中国农业博物馆园区工艺设计项目的研究》(2002),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第二主持人,课题组成员12人。
10、《中国农业博物馆园区文化内涵与陈列项目研究》(2003),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11人。
11、《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2004),农业部项目,课题组成员。
12、《中国山西传统农具田间调查与使用现状的研究》(2005-2007),中国农业博物馆与日本东海大学合作项目,中方主持人,课题组成员6人。
13、《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展》(2005),国家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项目,项目实施负责人(主持人),课题组成员6人。
14、《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农业部项目,课题组成员。
三、当前承担科研项目
1、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科研课题(2006-2009)(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组织)《中华大典·农业典》编委,《农具仓储分典》主持人、主编。
2、《中国传统农具陈列》(2006-2009),中国农业博物馆课题,项目主持人,课题组成员4人。
3、《中国农业通史》出版(2009),农业部项目,编委会成员。
4、国家 “十一五”重大课题《指南针计划·古代农业技术发明创造》(2006—2015),国家文物局项目,课题组成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