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科技大学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39

帖子

6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7: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苏科技大学(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办学历史悠久,于1933年3月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70年迁至镇江,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开发型高等工程实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近年来获得9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获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多项。简称主管部门学校类型校址现任校长硕士点
中文名称江苏科技大学
江科大
江苏省教育厅
工科
中国 江苏省镇江市
王自力
56
外文名称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创办时间1933年类别公立大学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主要院系14个学院学校主页http://www.ecsi.edu.cn/博士点5

1学校简介编辑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学校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计算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为贯彻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密切江苏科技大学与船舶行业的联系,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船舶工业发展的能力,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决定共建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9月19日,省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镇江举行了共建江苏科技大学协议签字仪式。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2013年江苏科技大学教代会通过新校区建设决议。
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南校区含独立学院——苏州理工学院镇江江苏科技大学校区)和张家港(含苏州理工学院)校区,占地2500余亩(约168万平方米)。现有北京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浙江研究院,泰州船舶研究院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以上,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38亿元,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近1300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68万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并建立了多校区联网的图书管理系统。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99年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形成了船舶、国防、蚕业三大特色,形成了本、硕、博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行业特色型的大学。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重视。朱德、王震、费孝通、李岚清、回良玉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1988年张爱萍同志为学校图书馆题写馆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名。2003年学校70周年校庆时,李岚清同志题词:“希望你们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奋斗”。丁衡高、王荣生、朱开轩、胡彦林、李源潮等国防科工委、 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教育部、海军及江苏省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丹徒校区
江苏科技大学新校区位于镇江高校园区,园区地处丹徒新城十里长山南侧,新校区建设周期三年,学校通过将现有西校区、南校区和东校区老东大门校内东西道路南侧地块土地与镇江市置换新校区,镇江市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融资、工程建设、校区置换和动迁等工作。新校区占地面积2460亩江苏科技大学(约164万平方米)(包括398亩(约27万平方米)水库),另中科院蚕研所195亩,拥有独立的专业性图书馆与实训中心,建成完善的各类辅助设施。建成后,学校将从三个老校区一次性搬入新校区。新校区面貌将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同时学校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最终能够推动学校长远发展。
2013年3月6日下午,学校在演讲厅召开江苏科技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专题会议,讨论新校区建设这一重大事项,广泛听取并征求教职员工对于建设新校区的意见和建议。大会认为:学校现有镇江三个校区相对偏小,没有一个主校区,多校区分散办学加大了办学YUN行成本和管理难度,难以形成整体规模效益,缺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镇江高校园区建设是学校建设全新现代化新校区、解决发展瓶颈的良好契机,是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的难得机遇。大会号召,全体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深化共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积极支持新校区建设,为实现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长远目标努力奋斗。
2历史沿革编辑
江苏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源自上世纪30年代,其前身是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1)。
历经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53~1970,为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
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1~1978);
镇江船舶学院(1978~1993);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2003),
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该校。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
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2012年江苏省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江苏科技大学。
3教学力量编辑
目标定位建设国内一流船舶特色大学,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140名,有教授141名,副教授307名,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8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名,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达112人次。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名,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4个。2000年以来,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名,江苏省劳动模范1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1名。
院系介绍江苏科技大学截至2014年,学校设有14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含方向),学校拥有3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8,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48个,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物流工程专业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拥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多项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畜牧学)。
学校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学校与英国劳氏船级社、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熔盛重工集团、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金总额近1700万元。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学校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项目、1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中—乌(江苏)船舶与海洋工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2011年学校召开的“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校领导主题报告中,学校将实施“卓越计划”列为振兴本科教育,努力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宏伟目标的一项核心举措。学校将以获批省、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坚持走学、产、研密切合作之路,全力构建高效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更多更好的既受行业特色和民族产业精神影响和熏陶,又具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势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性、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机构设置江苏科技大学机构设置表党办、校办校友办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宣传部,法制办纪委办,监察处团委工会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教务处,上海研究所研,工部,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科技处保密办学工部,学生处财务处,总会计师办公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校园管理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基建处,)发展和改革处,高教所船舶产业综合研究所,政策研究审计处,招标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院保卫(部)处人武部,国防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南校区管委会西校区管委会蚕业,研究所张家港,校区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选培办后勤集团资产经营公司
4现任领导编辑
党委书记王建华
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自力
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世伦
党委常委,副校长景旭文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夏纪林
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寿广
党委常委,副校长郭锡杰
党委常委,副校长许俊华
副校长王加友
党委常委,副校长戴跃伟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王建华
王建华,男,1960年8月出生,河北昌黎人,汉族,工学博士,教授,现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至今,先后担任: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研究生部主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校长,校长,2009年8月起任现职。
校长
王自力,男,1964年9月生,江苏阜宁人,汉族。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现任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镇江船舶学院船舶工程本科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3年3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系副主任,2001年3月至2003年5月先后任船舶与土木工程系主任、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5月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副院长,2005年3月任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2009年8月任现职至今。
王自力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担任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船舶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船舶工艺力学学组组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等。
5学科建设编辑
科大学报江苏科技大学
校园刊物主要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船舶科技》、《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该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江苏科技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缆》2004年版。依托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在保持船舶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学报论文包括了船舶、机械、动力、电子、计算机、焊接、新材料、经济管理以及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创办,季刊。主要栏目:邓小平理论研究、形势与政策、改革论坛、哲学法学史学、文学与艺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图书情报出版等。读者对象:从事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生等。
中外船舶科技
《中外船舶科技》,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船舶行业各领域的新进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介绍国内外造船领域前沿的一些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以及一些重要科技项目的研究状况和实施情况;面向国内外船舶行业的研究所、公司、工厂、大专院校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和相关人士。
蚕业科学
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科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蚕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蚕丝学专业唯一的学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时,郭沫若先生亲自为该刊题写刊名。40年来,《蚕业科学》一直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受到蚕丝业专家与读者的厚爱。20世纪90年代即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引文数据库》(CSTA)、 《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中外重要检索刊物及光盘数据库的入选期刊。 《蚕业科学》2次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三等奖,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中国蚕业
《中国蚕业》是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刊物,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业副产物综合利用、野蚕业及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其内容丰富翔实,融科学性、实用性、技术性、指导性于-体。 辟有综述、研究简报、技术应用、知识广角、改革探索、蚕丝文化、园区建设、科技博览、环球蚕业等栏目。
图书馆藏
学校图书馆是由东校区图书馆、南校区分馆和西校区分馆以及各学院专业资料室组成。截至2014年,馆舍总面积27000余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总量13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现刊1500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4000余种,电子图书47.8万册。  图书馆采用图书集成管理系统软件,Windows平台下支持机读目录格式,三校区馆网络互联,文献统采统编并可通借通还,电子资源实现共享。
科技成果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十一五”期间,获国家级项目67项、省部级项目176项,获得科技经费4.48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3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8520篇;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项,获得专利授权205项。学校积极争取科研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条件,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项目、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截至2014年,学校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2009到2014年间,获得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296项、科技经费6.6亿元、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5项,其中一等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10600篇;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专利授权402项。
科研基地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项目、1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中—乌(江苏)船舶与海洋工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
江苏省现代焊接技术公共服务中心
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高效焊接技术工程中心
江苏省(大力)液压驱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自动化测控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测控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字化造船软件开发工程中心
江苏省传动减震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农业部镇江蚕桑苗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6办学成果编辑
江苏科技大学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连续19年 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校园,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为建设国内一流的船舶工业大学的长远战略目标而奋斗!
7学校荣誉编辑
多年的辉煌岁月使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计算机学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连续19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校园,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2016年6月, 北京市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800强,江苏科技大学排名第442。[3]
8校园文化编辑
学校校标设计说明:
(1)标志图形是一组扬帆起航的船,是对大学由船院发展而来的历史的概括,也体现了学校百舸争流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图形又恰似两个奔跑跃动的人,代表了学校生机勃勃、求新竞争的学术气氛。
(3)标志取色科技蓝,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蓝的理想。
(4)标志富于动感、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能够代表大学的形象,对学校的凝心聚力,对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
(5)内外圆直径比符合黄金分割率(0.618:1)。
学校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江苏科技大学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笃学”要求学生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志于学是一个学习志向问题,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富民强为己任,立志为国家的科技振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的自立自强而读书。专于学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在科学知识面前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学,切戒浮躁与虚伪。厚于学是一个学业成就问题,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应用知识与技能,实现厚积厚载,以深厚的功底与实力进入社会、服务社会。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江苏科技大学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江苏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特别强调学生要德才兼备,要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要业务能力和人格品质兼备,要笃学和明德兼备,这是学校坚持的人才培养标准,也是学校之所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基础理念。
笃学明德,经世致用,把育人中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统一于服务社会,统一于服务民生,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交流合作江苏科技大学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熔盛重工集团、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20多项,年奖学总金额1700余万元。
9学校地址编辑
详细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邮编:212003
乘车路线
可乘坐车管所专线、1路、D2路、3路、8路、15路、18路、31路、101路、116路、219路在江苏科技大学站下车即可到达。
10相关新闻编辑
江苏科技大学多名学生上吐下泻 疑似食物中毒[4]
2013年9月23日开始,多名同学爆料:在江苏科技大学南校区的校医院里已挤满了就诊的学生。很多学生吃完南校区食堂的饭后,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甚至有一些同学身体虚弱到去医院看病的力气都没有。了解后,校方展开了相应调查。 
11录取情况
学生来源
华东:
62.6 %
东北:
25.3 %
华北:
6.1 %
华南:
6.1 %
男女比例
男生:
70.6 %
女生:
29.4 %
录取分数线文科 黑龙江
年份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录取批次2015-538495一批2014-522-二批2014-570-一批2013533521509一批2013-480-二批2012562548534一批2012480478476二批2011561552543一批2010536528520一批2009572551530一批2008587581575一批2007566548530二批2006---一批2006545537529二批2005---一批2005540--二批录取分数线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2005年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2年2013年2013年2014年2014年2015年450500550600
各专业设置及分数线理科 河南 2013年
具体专业平均分最高分录取批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32534第一批工程管理534535第一批工业工程531532第一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533533第一批船舶与海洋工程539540第一批环境工程530531第一批生物工程536538第一批电子封装技术540549第一批自动化534536第一批软件工程534535第一批物联网工程538542第一批土木工程540541第一批通信工程536537第一批电子信息工程534534第一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40543第一批能源与动力工程534534第一批工业设计533536第一批测控技术与仪器533533第一批金属材料工程532532第一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531532第一批焊接技术与工程531531第一批应用统计学531531第一批工程力学533534第一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531531第一批机械电子工程536536第一批信息与计算科学530530第一批应用物理学530530第一批以上内容来自高考派
12开设专业
重点专业国家品牌(2个)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焊接技术与工程

    本科专业法学 (1个)
  • 政治学与行政学
    理学 (1个)
  • 应用化学
    工学 (2个)
  • 自动化
  • 冶金工程
    文学 (1个)
  • 英语
    经济学(1个)
  • 经济学
    工学(26个)
  • 生物工程
  • 建筑学
  • 环境工程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轮机工程
  •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 土木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电子封装技术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金属材料工程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业设计
  • 机械电子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程力学
    管理学(9个)
  • 工业工程
  • 物流管理
  • 公共事业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财务管理
  • 会计学
  • 工商管理
  • 工程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学(3个)
  • 生物技术
  • 应用物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以上内容来自高考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8-26 01:58 , Processed in 0.2910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