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科大老师布置”文艺“作业:理工科大学也需要人文的力量

[复制链接]

83

主题

129

帖子

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1:0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布置”文艺“作业的马琳老师
两周前,江苏科技大学蚕研所的马琳老师对我说,她想上一节课让学生上台表演话剧,因为怕理工科学校学生放不开所以有些犹豫。我对她说,这个想法很好,你得相信我们学校的学生,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有个学生叫周雪雅,一天郭昭昭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道作业,然后周雪雅问郭老师可不可以办个晚会来完成这道作业,郭老师觉得很有意思就同意了,然后周雪雅同学就自导自演了江苏科技大学首届古装玩会,相信当时在西校区的很多同学都记忆犹新。
这次活动之后,周雪雅同学萌发了考南京大学文学院影视系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郭昭昭老师的支持,从此开始了跨专业考研之路。经过努力,这位周雪雅同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影视系继续深造,并且创办了南京大学风靡一时的“咖啡剧”,作为南京大学"咖啡剧"的制片人,出色地筹备并完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剧目,同时还成为了“嘤鸣读书会”的一员。
我给马琳老师讲述了这个故事,鼓励她把这件事做下去,同时我还把某省媒镇江站的记者朋友介绍给她。马琳老师对我说,她相信江科大以后会变得很好,她有信心。后来,我把这句话转述了别的领导老师,这位老师用表情代替了回答,耐人寻味。
其实,马琳老师开展这门课的担忧我很理解,因为种种现实,确实很难让师生将这所理工学校的学生与文艺挂上钩,甚至在“XX工程师”口号的渲染下,很多文理学院的学生某种程度上都吓得“有些怀疑人生了”,种种质疑、忐忑、沮丧、悲观,或许是我们在这所大学对“文艺”所感受到的最大温度。
很多时候,我们学校部分老师总觉得是工科学校,或者说以工科学校的名义,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可能不那么需要文艺或者说不够文艺,然而这几年我们看到的是有学生毕业后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有学生在校期间出版了国内首部治愈系心理学小说,有学生在校期间出版了几本散文,有学生在校发表的诗歌被多家杂志社争抢,有学生考取了名校的文史硕士,有学生能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达人,有学生能成为参与拍摄当红明星的摄影师......
所以,我始终觉得我们学校从来就不缺文艺,工科大学的人文情怀依旧闪亮,当然不可否认,在“工程师”的大旗下我们学校错过了许许多多精彩的“人文风景”,以致他们临别时会感觉隔阂、会感觉自己的一切与这所“摇篮”无关,我看到的他们中有的人在网络个人资料中把学校改成了临校,他们中有的人毕业后拒绝再接同班同学的电话,他们中有的人从毕业典礼之前就没再回过学校......或许,从一开始我们本就不该轻视大学中人文的力量。
文艺从来都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人文的精神,内在的品格,如果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以工科学校之名拒绝甚至对抗文艺,未免是对大学精神最大的亵渎。不管工科还是文科,首先它是一门学问,一门学问永远不是简单的字符所能通透,这个世界最大的学问也是最本初的学问是人的学问,同样一门学科最高的学术境界也应当是人文的。所以,
曾经,有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这些年校友的归属感不强,毕业生毕业的时候会座谈也提了不少问题,但是却始终没有发现一个合理或者说有效的答案,后来我开始融入别的学校的圈子,所有的疑问也慢慢汇集成了一个简单的词,一个或许我们忽略已久的词——文艺,而且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学校的气息与命脉所在,正如图书馆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曾经说过:不可以期望我学什么专业出去就什么工作,你大学学习能力的增强使你能够应对适应这个复杂错综的社会,你可以维护你的价值观,你有本事去对付这些认为不屑一顾的东西,你就了不起就伟大。这就跟小孩学游泳一样,你只要让他先学会不淹死,至于你游的好不好那是你以后自己发展的事。
随着学科渗透与行业变迁,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到很多原先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中去,比如制造业的一些运营经验,服务业甚至新兴的互联网业同样可以使用,而唯一能打通其中的就是人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的力量,这样的学以致用才是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使命最好的诠释。
技术本质上只是一种实践与经验,它的提升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也脱离不了人文的灵感,一个天才的理工科专家几乎都有一手文艺的绝活。当然,大学本身的内涵更多的时代带有一种使命感的革新与思索, 这也是区别于职业学校最表层的特质,所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不管是就业还是深造,多些人文素养总不会太差的。
永远不要轻视人文的力量,愿江科大有更多的”马琳老师“,一起”呼唤“人文理性思维的回归!
附:
药物分析的课堂也能变得如此“文艺”
理科生创作话剧笑翻同学
5月3日上午,在江苏科技大学大学西校区综合教学楼117室,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笑声,5个和药有关的原创话剧接连上演。
据了解,这是《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教学现场,马琳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大作业”——让学生自己写剧本,把课程中的名词解释、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演绎出来,以便加深记忆。

理科生交出“文艺”作业
1987年出生的马琳就职于江科大蚕研所生物技术学院,今年3月,拥有博士文凭的她入选了全国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我带的课叫做药物分析,很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让他们排一场关于药物分析的话剧。”马琳说,话剧要涉及药物的名人和专业知识,还得有趣。虽然马琳并不强求所有学生都完成这道作业——如果有害羞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可以用其它方式替代,但还是有约一半的学生组团参加。
3日上午10点,在狭小的讲台上,5个话剧接连上演。每个话剧演出结束后,都会有一名学生将隐藏于表演中的相关知识点再详细解释一遍,最后,马琳上台点评。

搞笑的表演逗乐全场
第一组学生表演的话剧讲的是“酶联免疫法的原理”,主题看上去深奥,但“包装”成话剧后很有“笑果”。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话剧掀起了高潮,它讲的是英国人爱德华詹纳研发天花疫苗的故事,设定有死了的病人、爱德华詹纳、丽娜、牛、小男孩、侍卫、女王等角色。搞笑的旁白、夸张的表演、穿越的剧情让不少学生笑趴桌上,甚至连在后排旁听的老师叶笑出声来。
“以前是老师讲,我们记,老师讲哪是重点,我们就重点记哪,有时重点不理解,就只能死记,一旦考卷上重点换了个形式,就答不上了。”2013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李宇说,“但用话剧的形式,我们就容易理解重点,理解后也就不怕考题形式的变化了。”
江科大生物技术学院教师闻燕旁听完了整节课,她认为这种上课方式是一种创新,“光有老师在上面讲课其实还是挺枯燥的,特别是分子啊、生物啊,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会有厌倦感,没什么兴趣。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讲课,首先他们本身就要成为专家,肯定要查阅很多很多资料,远远超出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其次学生们也愿意听,因为这更接近于生活,最后学生们的才能都能展示出来。我觉得特别的棒。”(5月4日现代快报第11版
江苏科技大学新媒体原载:现代快报网
责任编辑:江雨轩
官方微信: jiejiujust个人微信:justnewmedia
从2010-2016我们一直在坚持打造一个有态度的校园新媒体平台长按扫描指纹识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8-25 17:49 , Processed in 0.26771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