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间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鞠熀先:这不是我们的梦想

[复制链接]

72

主题

107

帖子

5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0:3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间


鞠教授工作简介



鞠熀先,1964年11月生。2008年至今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起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选为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07年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与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和临床分子诊断。发表SCI论文51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各3部,论文被SCI他引19000多次,h-index为78。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称号,2001、2009、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2008、2009、2014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2008、2009、2011、2014、2015、201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项合作)、二等奖2项、三等奖(合作)1项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项。



主要获奖成果:  


1)肿瘤相关标志物的识别与光电分析新方法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

2)生物分子与细胞高效检测新原理与分析新方法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

3)纳米材料的蛋白质功能化及其电化学传感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





沉心研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走进鞠熀先教授的办公室,最显眼的就是他自己定做的书柜,里面放置的是与他研究相关的一些书籍和学生的论文设计。他的桌面也略显凌乱,有很多小纸片,还有一个放得满满的书立。触目之处,这是一个沉心研究,充满学术气息的地方。

向鞠教授诚心道一声,恭喜他获得省科技奖励大会一等奖,他却笑说,“还差得太远啦!这个,不是我们的梦想。”实际上,从2009年到现在,鞠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差不多每三年就拿一个省部级的一等奖,“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拿奖。”

夸赞他所取得的成就,他是谦逊的,可是当谈到自己的研究项目和专业领域时,鞠教授就变得特别专注,而且特别能聊,如果不打断他,他似乎可以一直说下去。

教授如今主要的工作是围绕以生命物质为对象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来开展工作。将学科前沿和国家与社会需求结合,围绕重大疾病诊断来提出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研制疾病标志物检测所需传感器件与试剂盒,为临床诊断提供工具。

这一过程,需要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引入分析化学,跟各种分析测试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同时为分析化学的发展开拓应用出口。


2003年底,分析化学学科在学校支持下开始筹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他的团队也将研究对象扩展到细胞检测和细胞内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而在此之前,相关工作就已经得到开展。包括此次获奖的“肿瘤相关标志物的识别与光电分析新方法研究”,这一系列课题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99年。

2008年,关于蛋白质标志物免疫分析方法研究的阶段性工作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2009年在DNA标志物检测方面的工作也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在2009年,团队将纳米技术引入生物分子电化学检测的研究成果“纳米材料的蛋白质功能化及其电化学传感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到了2013年,团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光谱分析、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面取得突破,再次以“生物分子与细胞高效检测新原理与分析新方法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凝聚了整个团队在蛋白质、核酸与细胞三类对象的检测方法研究中近七年的工作成果。“所以我们的工作是连续性的、阶段性的。我们希望把所有的工作结合起来,发展实用性的检测器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临床上去,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在中国,目前每年死于癌症和确诊为癌症的比例要比国际平均值高出10%,每分钟就有6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形势非常严峻。而早期确诊为癌症的患者的生存率,又要比晚期患者高出非常多,因此癌症治疗的最好途径就是要在早期诊断。所以,鞠教授的相关研究就显得格外可贵。“早期诊断癌症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就是标志物测定。我们想要发展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方法来检测标志物,进而提供给医生,对病人进行早期治疗。在癌症病灶还很小的时候及时进行治疗,降低治疗成本,从而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团队协作: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攻坚克难的过程,还是带领着整个研究团队,协调组织,调动所有人能力和积极性的过程。

而鞠教授也坦言,“研究过程中最难的莫过于‘人’的因素,包括相关部门与领导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其实大部分实际工作都是研究生做的,我们主要是给他们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因此最难的就是提高研究生的积极性,让大家齐心协力,统一步调,来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因而,鞠教授在调动研究生积极性这一点上,也颇有心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了一批在课题组里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标兵’,我们会把这些学生树为典型,让其他研究生学习。第二,要激发他们的自发性。要让研究生感觉到他做的工作既是为了自己,是在为今天拿学位、明天奠基础,更长远地,也是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老师个人的欲望。第三,要让研究生在工作过程中有更好的环境与条件支撑,包括仪器设备、实验试剂、研究经费和研究氛围等等,我们要努力地去帮他们争取,让他们想做的事情都没有阻碍。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人师表,自己起一个带头作用。要勇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做出出色的工作,影响与带动整个团队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团队的表率”。


鞠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教授1995年指导硕士生和1999年带博士生到现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每天都坚持比研究生早到、晚走。为了培养学生,也为了公共事业,“没有假期、没有周末”,一直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总是最后一个熄灯离开工作。教授甚至笑道,“从前在鼓楼的时候,因化学楼旁的西门12点关门,每天晚上我还得翻墙回去。尽管后来装了摄像头,我还是要‘违规’以节省时间与体力。”

这样的言传身教自然是用心良苦的,鞠教授也希望他的学生们都明白,“我们取得的成绩都是要有付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让研究生明白,成绩的取得和几十年如一日辛勤的付出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如果将来想要有所成就,也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努力。”

在这样的研究精神下,鞠教授除了发表56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刊物240多篇),从2007年到现在已出版了三本中文、三本英文,一共六部专著,很难想象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教授的书桌上有两台电脑,方便他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工作上,他也并不是个有严格时间观念的人,“每天都是感到累的时候再回家,或者是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完再回家。实际上第二天的任务又来了,永远做不完。”


在鞠教授的研究团队中,除了学生,还有五名教师,“所有的成绩取得都是由一群人来做的。”这些教师中,有的曾是鞠教授的学生,学成归国后回到自己昔日恩师的课题组中;有的是自愿加入,成为教授十几年的老搭档,相处默契,从来没有红过脸。“他们进入到这个课题组,是觉得在这里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前途。所以要团结这个群体,首先自己辛苦,而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找助手们去做,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做自己的工作,让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他们才能够围绕着和我一样的目标努力,才能劲往一处使。”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爱人惜才之心,一个坦诚、守信和实实在在的为人品质,学生才能“敬其师而信其道”,在申请大项目或者申报获奖的日日夜夜中,团队才会一起克服困难,有时甚至通宵干活,“助手们有的有两个小孩,或是孩子才两三岁。”这样的牺牲让鞠教授也十分感动。






南大情长:受教于此也躬耕于此


鞠教授还有一个略显特殊的身份——“三南”,即本科、硕士和博士都就读于南大。他对南大的感情也十分深厚。

“1982年,我报考大学填志愿时填的是南大,是受了我一个中学老师的影响。我的中学化学老师就是60年代从南大毕业的。当时我的化学学得最好,也算是他的‘得意门生’,直到现在我们还有联系,今年春节我还跟恩师合了一张影。”

鞠教授与中学化学老师的合影

“这样的师生关系让我向往南大,从一个农村中学到南大来,对我来说是一步很大的跨越。35年犹在眼前。进了南大以后,本科四年各个老师的培养和教诲,使我对南大的特殊感情更进了一层,又让我义无反顾报考了南大的研究生,并且在十年当中,顺利地一步一步拿到了本硕博三个学位,毕业后又有幸留任。”

同时,鞠教授长期开设选修课,给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授课。在他看来,教学与科研没有界限,相互促进。他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毫无保留地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学生们,随时在课上给学生讲解科研工作中领悟到的心得和对科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我必须把科研做好,如果科研做得不好,我就没有这些内容可以给他们讲,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

与此同时,鞠教授对同学们的未来也有着要求与期许,“希望我培养的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这不是口号和大话。”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学校的平台优势,给同学们挖掘第一桶金的机会,才能激发他们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的兴趣,以后可以获得好的发展。“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有大无畏的进取和开拓精神,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较强创新能力,能独当一面,将来在单位的驾驭和独立工作能力要靠学生自己,但在南大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我们不能让学生后悔。”


现在,有一部分选择基础研究的同学将来也会走上科研的道路。鞠教授的性格中早就浸淫出与“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一致的不断努力进取,又相互谦让无私奉献的品格,而这样的性格正是学术研究所需要的。鞠教授也寄语有志做科研的同学们:“任何成功都要有牺牲和时间的付出,不怕牺牲和付出才能获得收获。”

采访时,他正在一台电脑上修改,在另一个屏幕上进行对比。对此他爽朗一笑,“屏幕视图更宽,就像我的心可以更广。”




南大青年


提纲/罗昊
采访/夏筱君
文/陶欣园
图/高宁
美编/王芹
责编/谢智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8-25 23:50 , Processed in 0.2813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