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

标题: 王兴亮专访:江苏科技大学老师带你从历史学角度,解读本土文化与阅读 [打印本页]

作者: 龙之涯    时间: 2017-4-19 10:37
标题: 王兴亮专访:江苏科技大学老师带你从历史学角度,解读本土文化与阅读
点击右上[周八文艺]关注,可查看历史消息。
对话王兴亮
解读本土文化与阅读


王兴亮,历史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1993年起,先后在《历史教学》、《图书馆杂志》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编撰、整理国家和地方文献40余万字;著有《清末民初乡土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早期中华帝国:秦汉》(哈佛大学出版社中国史系列丛书,2016.10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译作《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漓江出版,2016.07)等。本期周八文艺将通过访谈,带您走近这位博学谦和的老师,听他聊一聊人文阅读与港城本土文化的传承。


   Z=周八文艺    W=王兴亮

读书

Z :  您平常在教学之余看些什么书呢?

W : 我现在看书很杂,不限于我的专业。但最多的仍然还是文史类的书,内容上包括文学史、观念史、宗教史和哲学史。以著作或者论文作品为主。在新媒体平台上也经常看一些,主要是浏览一些书评或者新的研究动态。

二十七年前刚进大学那年,看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比较多,也会写一点略为感性的文字,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豆腐干”大小的文字。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文学作品看的越越少了。文学作品是一种委婉的表达形式,它唤起的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东西:它们越来越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要,于是逐渐对思想史、宗教史发生了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最近除了在看一些近现代史料之外,还在翻看几部佛经,比如《法华经》《楞严经》等。

我看这些书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尽量去了解、不断加深和认知这个社会。二是尽量上好课,尽量及时地跟踪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前沿问题,把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传递给学生。

大学教师的研究方向通常是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现在是网络时代,同学们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为了上好课,就必须在知识上有所更新。我主上的是一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上《中国历史文赏析》《旅游文学》这类课程。这些课程与我原来的明清史专业差异是很大的,因此需要不停地“补课”。


生活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阅读与美学。

Z :  您觉得现代年轻人最需要读哪一类的书籍呢?

W : 我觉得现代年轻人最需要读一些历史类,思想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文学作品相对其他作品来说是比较容易读,受众面广,也包括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但在我看来,要了解人性和社会,最好是历史与哲学类的著作。而且近二十年,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比较少了,尤其是国内的文学作品。

现在多媒体时代,很多年轻人沉浸于读一些“小确幸”的美文。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寻找感情的宣泄,感情的共鸣固然重要,但理解我们这个处在巨大变动中的社会则更为重要。所以,现代年轻人最需要读的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藉。

王老师参与编辑与写作的作品。

译著:《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


Z : 去年您的新书《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出版了,在译著之前您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译著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呢?

W : 《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是一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荒诞文学大师加缪的思想传记作品。它是只有十一万多字的小书,却非常值得一读,建议大家有可能的话找来翻一翻。

我一直是学习中国史的,有人觉得我翻译这本书,在专业知识储备上,是不是有点“跨度太大”。其实,我在二十多年就对中西方哲学史很感兴趣。加缪一直被视为与存在主义思潮关系密切的左倾知识分子,尤其是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就苏联共产党的一些辩论是令人震惊和发人深省的,某些辩论直到现在难说尘埃落定。这些辩论曾经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因此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另外,此前我已经译出了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一册《早期中华帝国》,出版方对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此,当他们为这本书找译者时,就想到了我时。他们打电话联系我时,我当时就应了下来。

当然,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一方面,加缪的作品运用了很多古希腊神话和典故,他的一生都是完全法国背景的。为此,我不得不重新研读了他的所有作品,而且又弥补存在主义哲学、法国史、国际共运史等一些背景知识。

另一方面是翻译技巧方面的问题。此书原著是英语,作者成段地引用了很多加缪著作上的内容,但这些内容都是取自于英文版的加缪著作;而我翻译成汉语时,为了确保国内读者的阅读方便,这些成段内容采用的是中国翻译界前辈利用加缪的法语作品翻译而来的汉语版本。我发现,同一段落的两种版本,其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这就使我不断面临着一个取舍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工作都很有价值。它们虽然离我以前的专业距离甚远,但却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把自己从“中国史”的狭隘视野中解放了出来。



关于共鸣


Z : 不少人看国外作品总是缺少共鸣,您觉得如何将一本好书本土化以适应中国读者?

W : 中国人看国外作品,常常会感到缺少共鸣,甚至感到不知所云,或者隔靴搔痒。我认为这个问题和原著、译著、读者三个方面都有关系。没有土壤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某个国外作品如果要想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首先这个作品内容要能被中国读者所理解,要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或者是共同的某种体验。第二个方面是翻译技巧问题,是否尽量做到“信、达、雅”的标准;第三个方面是读者的理解和欣赏角度问题。

“好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上很少有作品能引起所有读者的兴趣,每类作品都有自己潜在的读者群。对中国读者来说,“一本好书”必须是中国读者可以理解的内容,也一定是用当下最为恰当的文字所表达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绝对标准的问题。

一次讲座之后向学生赠书。


本土文化与传承

Z : 周八文艺一直致力于开发港城本土文化,最近我们以《守艺人》为标题在发掘港城本土文化的载体。您觉得港城本土文化的精髓要从哪些方面体现呢?

W : 我对周八文艺一直保持着关注。作为本土出现的文化传播机构,周八文艺凝聚了本土最为活跃的一群文艺工作者,为推动本土作家的创作兴趣,增强乡土文化对外的知名度,提高本土新秀作者的创作水平作出了贡献。最近它推出的《守艺人》我也看了几期。我觉得对港城本土文化的精髓不但包括民间手工艺、民间生产生活习俗,还要关注精神层面的的内容,比如:非物质文化、历史文献、馆藏文物、民俗文物、山歌宝卷,方言俚语等等。


与沙上文化研究会商讨地域文化工作。


Z : 您能从历史学角度给我们简单讲解一下,张家港的文化传承方面的一些知识么?

W : 张家港所在区域从行政上看,其西、南部地区在明清两代归属常州府江阴县和苏州府常熟县,成陆时间长,俗称“江南片”,历史文化悠久,居民群众的构成以土著农民为主;东、北部地区则属于新涨沙地,圩田区,俗称“沙上”,成陆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居民多为外来谋生的围田沙民。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心理素质与秉赋气质的民众群体;“江南片”的老百姓性格内秀;“沙上人”则更多一分豪爽。方言也分出澄东话、虞西话、新沙话和老沙话。从文化传承上讲,“江南片”的历史文化最深厚,“沙上片”的文化相对薄弱,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和精神的展现。总体而言,张家港的文化吸收了南北不同文化的因子,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乡土文化教育研究著作。

Z : 如果有机会,您最想推荐给我们的一个作家是谁?

W : 米兰·昆德拉,他的作品都值得一读。


带学生参观河阳山歌馆。

与王兴亮老师对话,最能感受他对阅读、写作、教学的热情和独特见解。他谦和细致的回答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而难忘。负责采访的同事说“王老师,是一位认真到可爱的老师。”的确如此,而更重要的是,他平实又独具一格的见解,发人深思,能令读者受益良多。
( 文字原创·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


《周八文艺》 第616期商业合作、投稿方式:zhoubawenyi@126.com




欢迎光临 江苏科技大学 (http://bbs.86868668.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